2016年12月16日,北京,雾霾红色预警。整个京城在无数PM2.5的包围下,显得异常神秘。 然而,历时数年,并有“史上最强合拍片”之称的巨制《长城》却选择在这一天揭开了神秘的面纱。上映两日即破3亿,显示了该片超乎寻常的吸金能力。相信这也是电影行业元老张艺谋,在花甲之年,献给自己最好的礼物。在而立之年岁进入中国电影学院、不惑之年执导北京奥运会开幕式、花甲之年操刀《长城》,用“老骥伏枥”形容张艺谋,一点也不过分。 虽然精良的制作,和爆米花式的情节,让绝大多数观众带着看热闹的心态去观影,但如果从电影工业的角度来看《长城》,就远远不是看热闹而已了。这部电影的出现,并不能代表中国电影已经工业化了,不过它至少说明这扇门已经被打开了。
中国电影工业的“洋务运动” 中国电影,作为一个落后于欧美数十年的行业,“洋务运动”是不可避免的过程。 晚清时期,在经历了大小数十场战争的惨败后,清政府深感欧美军事工业的“船坚炮利,技术精良”。于是产生了学习生产西方化军事装备的决心和行动,出现洋务运动。 不过事与愿违。清政府的洋务运动主要以购买、制造欧美的军事“器物”为主,对于真正的工业化技术和理论思想仍然“一窍不通”。欧美在工业革命一百多年形成的标准化、专业化、流程化的工业制度和体系,清政府想在朝夕间就掌握是不现实的。 事实上,改革开放之后,中国才正式开始步入工业化社会。但电影工业,并不是当时中国关注的领域。 直到上世纪90年代,电影工业还停留在计划经济,制片厂生产的影片只能由中影公司按照固定价格收购。而在发行放映方面,地方发行放映公司也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。 然而,在2000年之后,中国各个科技文化行业,集中迎来了爆发期。 2002年,中国电影总票房还只有9.5亿元,而2015年底,却已经接近500亿元,13年翻了52倍,银幕数、观影人次也有了好几个数量级的提升。一些公司通过学习借鉴欧美电影故事、拍摄手法、制作技术,利用行业的第一波成长期和低人力成本,完成了资本积累,并逐渐开始利用合拍片制度投资欧美大片,并购欧美院线和好莱坞studio。阿里影业投拍《忍者神龟2》、《终结者5》、万达收购AMC等,甚至意图并购环球影业,都是这一时期的成果。
不过,工业化哪有什么捷径。这种“照搬”表面现象,和直接“买买买”的行为,依然达不到电影行业“洋务运动”的真正目的。 华为的经验:将思科拖入“中国式大公司”的漩涡 华为与思科竞争的经验也许可以给电影行业一些启示。 思科,是世界上首家,也是目前最大的通信设备和网络安全服务提供商,市值一度达到2000亿美元。 思科成立以来,凭借着极其强大的研发能力、专利数量和先发优势,迅速积累了深厚的行业壁垒。上世纪80年代思科牢牢占据欧美市场,完全没有竞争对手。
然而90年代开始,华为的出现,却让思科吃尽了苦头,并将思科拖入了“中国式大公司”的漩涡。 没有专利,可以从思科买来样品,学习仿制,并且研习底层技术。通过长期学习和研发投入,逐渐获得自主专利。华为不需要欧美市场,因为庞大的中国市场和东南亚、非洲市场,已经完全够用。;就这样,2006年,营业收入已经达到了650亿元,成为仅次于思科的世界第二网络设备公司。 |